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以《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等5集,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带领观众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南最深处的家园腹地,寻觅波澜壮阔的史前湖湘。

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湖南。
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生长于12000年前的稻谷颗粒。

1995年秋天,玉蟾岩的第二次发掘中又发现了两粒稻谷颗粒。考古人员发现,玉蟾岩的稻谷颗粒与野生稻颗粒相比,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异,呈现出大颗粒型。玉蟾岩的水稻兼具了野生稻、粳稻、籼稻三种稻的混合特点,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这是先民们最早的干涉野生稻的变异方向的选择。
这种有意识地栽培,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它让人类慢慢地离开了幽深的洞穴,走向了开阔的旷野,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此时,湖湘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们也踏上了驯化水稻的伟大征程。他们播下稻种,从此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寻找规律。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就这样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责编:邝东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保护标准升级!鸟入湖南保安全
你爱看的鸟,已经抵达湖南境内!
“养猪场被淹”“猪瘟暴发”系谣言——今日辟谣(2025年10月24日)
郴州这个“花甲”小区何以青春飞扬
天上、地上、地下的…18点入场,惊喜等着你!
“湘超”直播送福利!今晚郴州对娄底,18点进场有惊喜!
敲黑板!关键词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
中宣部组织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
下载APP
分享到